
肢體語言:從眼神到坐姿,教你破解潛台詞|肢體語言心理學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人,還沒開口,你就覺得他「不太對勁」?又或者,你明明話講得超好,對方卻總是無感、沒反應?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但不是只靠嘴巴,你的眼神、姿勢、動作,其實都在傳遞訊息。這篇就帶你了解什麼是肢體語言、怎麼看懂別人的暗示,還有最重要的是,怎麼用對自己的肢體語言,讓人更信任你、願意聽你說話!
肢體語言是什麼?為什麼重要?

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就是用身體在講話,像是表情、眼神、手勢、坐姿、走路的樣子,甚至是摸脖子、搭肩這種小動作,都是一種溝通方式。
根據心理學家艾伯特·麥拉賓的研究,人在溝通時,只有7%是語言內容,38%來自聲音語調,而多達55%來自肢體語言。也就是說,你身體表現出來的,比你嘴巴說什麼更有影響力。比如你嘴上說「我沒事」,但表情僵、手抱胸,對方很可能會覺得你根本不是沒事。這就是肢體語言厲害的地方:它會不小心「出賣」你的真實情緒。
無論是面試、談戀愛、談合作,肢體語言都是加分關鍵。就算你講話不多,只要站姿穩、眼神有自信、動作自然,就能讓人覺得你可靠又有魅力。
不同文化中的肢體語言差異
肢體語言雖然是一種「非語言溝通」,但它並不總是通用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個肢體動作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解讀。這表示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文化,就有可能因為一個不經意的手勢或動作產生誤會。
- 點頭與搖頭的意義不同
在多數文化中,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不同意」。但在保加利亞與部分中東地區,這兩者的意思剛好相反。 - 眼神接觸的多寡
在西方文化中,與對方有適度眼神接觸被認為是尊重、自信的表現;但在東亞文化(如日本、韓國),長時間直視對方眼睛有時會被視為冒犯或不禮貌。 - 手勢的誤會
舉例來說,「OK」的手勢在台灣或美國通常表示一切沒問題,但在巴西或土耳其可能被視為侮辱性的動作。 - 身體距離的感受
在拉丁美洲或地中海文化中,人與人之間講話時靠得比較近是親切的表現;而在北歐或日本等文化中,太近反而讓人感到不自在。

如果你在跨文化環境下工作或互動,學會基本的文化肢體語言差異可以大大降低溝通誤會,建立更好的信任與關係。
肢體語言│各種肢體語言心理學
雖然我們平常講話都靠嘴巴,但真正影響別人對你的印象,很多時候是你不經意的動作。像是眼神飄來飄去、雙手一直動、坐姿超緊繃……其實每一個小小的動作背後,都藏著心理學的玄機!
這邊我們就來拆解幾個日常最常見的肢體語言,從臉部、手勢到坐姿,看懂它們在透露什麼「潛台詞」,讓你更了解別人,也更知道怎麼表現自己。
臉部、頭部相關的肢體語言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朋友講話講到一半很愛摸臉、撥頭髮,讓你一度懷疑:「欸…我講話很無聊嗎?」其實這些小動作不一定是敷衍,背後可能藏有心理訊號!以下就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幫大家解析這些常見的臉部/頭部小動作,下次觀察朋友的時候說不定更懂他們喔~
一直摸鼻子:有可能在說謊
如果一個人講話講一講,手老是摸鼻子,其實有可能是「心裡有鬼」。心理學上有個有趣的現象叫「皮諾丘效應(Pinocchio Effect)」,研究發現人在說謊時,鼻子的溫度會下降,而額頭會升溫,這時身體會不自覺想碰鼻子來遮掩。
當然啦,偶爾摸鼻子不代表一定說謊,但如果對方講關鍵話題時一直摸,真的可以留意一下他是不是在唬爛你。
愛摸耳朵:覺得不爽 or 無聊
講話講到一半,對方開始摸耳朵、拉耳垂?那可能不是害羞,是「我有點不想聽了」的潛台詞。
摸耳朵在心理學上有點像是「我想關掉耳朵」的意思,有可能是他對你的話題沒興趣,或內心對某些話感到不舒服,也可能只是注意力跑掉了,開始神遊。
舔嘴唇:緊張或焦慮中
你有過這個經驗嗎?面試前、報告前,或者是被暗戀對象看著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舔一下嘴唇。
其實這是一種自我安撫的行為。人在緊張時,自律神經會減少口水分泌而導致口乾,所以才會出現「舔嘴唇」來保濕的動作。也有人說這是一種減壓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
咬嘴唇:情緒正在被壓抑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時候,想哭又忍住、話到嘴邊又吞下去…然後默默咬起嘴唇。
這是一種「壓抑情緒」的表現。不論是怒氣、悲傷、委屈還是想反駁卻說不出口,這個動作就像是告訴自己:「Hold住,現在不能爆炸。」
摸眉毛:有事藏在心裡不想被發現
眉毛雖然小小一撮,但其實是非常會「洩漏情緒」的地方。摸眉毛通常是因為內心某些情緒被戳到,然後潛意識想遮掩、想分散注意力。
所以如果你在跟某人聊天時,發現他一直手指眉毛、撥眉毛,可能就是他真的有事沒講出來,或是你講到了一個他不想深聊的地雷話題。
摸後頸的心理:感到壓力或不安
摸後頸是一種典型的自我安撫動作,代表這個人可能正感到緊張、焦慮或不安。常見於尷尬、思考卡住、甚至說謊的時候,潛意識會透過這個動作讓自己冷靜下來。如果你看到有人一直摸後頸,很可能他正處在壓力或猶豫的狀態中。
眼神、表情看穿他的心理狀態

你是不是也曾經想偷看曖昧對象的表情,試圖解讀他到底怎麼想?其實,從眼神的移動、表情的變化,真的可以看出一點端倪。這不是第六感,是有心理學根據的!一起來看看幾個經典的「眼神表情心理學」,讓你讀懂對方、靠近一步不尷尬!
一直眨眼:很緊張
當一個人緊張、壓力大的時候,會不自覺狂眨眼睛,像在幫自己找個逃避目光的出口。這在面試、演講、跟喜歡的人聊天時超常見!
因為緊張時,交感神經活躍,就會抑制淚液分泌,眨眼次數自然就會增加,是一種「假裝冷靜」的小動作。

視線一直往下看:害羞、沒自信
如果一個人講話時不太敢看你、眼神總是飄到地板或桌子上,這通常不是不爽你,而是「我有點沒自信」。
心理學上說,自信會透過眼神展現出來,眼神敢直視代表穩定、坦然。換句話說,低頭看地板的眼神,就像是內心小劇場在說:「拜託不要發現我在抖!」

瞳孔放大:對你有興趣
研究顯示,瞳孔會因為看到喜歡的人或物而放大,這是人類天生的反應。所以如果你講話講一講發現對方眼睛好像變亮、瞳孔擴大,那就可能是對你這個人、你講的內容感到有興趣!相反地,看到不喜歡的人或物時,瞳孔也會比較小。所以就算態度或語氣可以裝,但眼睛可是騙不了人的喔~
說話時眼神往右上飄:有可能在唬爛你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往左上看是回憶事情,往右上看則是在想像。也就是說,如果對方在回答你問題時右上亂飄,有可能他不是在想答案,而是在編故事(或美化一下事實啦😅)。
但別太快下結論,有些人習慣右撇子也會右邊動眼,還是要搭配語氣、臉部表情一起判斷喔。
眼睛緊閉:我真的不想聽
當一個人突然眼睛用力閉起來,很有可能是他的心理產生了「抗拒反應」。這動作通常出現在聽到不想接受的訊息、或自己感到壓力很大的時候。閉眼就像是「我現在需要屏蔽世界,讓我冷靜一下」的SOS。
所以如果你看到朋友這樣,建議別繼續逼問,可以先緩一下話題、給對方空間。
手部相關的肢體語言

你有發現,有些人一緊張就開始搓手,有人講話手一直動,也有人面對喜歡的人就靠超近?別懷疑,這些手部動作其實超有戲!來看看從心理學角度,這些小動作到底在透露什麼吧。
手靠得越近,表示越信任你
如果對方在跟你聊天時,手的距離慢慢靠近你,甚至有一點點小碰觸(比如拍拍手、輕碰手臂),那通常是對你沒什麼防備、甚至有點小曖昧的訊號!因為在心理學上,當一個人開始縮短「肢體距離」,代表他對你感到安心。所以如果是曖昧對象手不自覺靠你很近,可能就表示你們之間「有戲」喔。

雙手交叉:可能是在自我防衛
雙手抱胸或手臂交叉,其實是「自我防衛」的自然反應。當我們面對陌生人、壓力場面,或對談內容讓人不太舒服時,就會下意識做出這個動作,彷彿在說:「我先觀望一下」。如果對方原本雙手交叉,但後來慢慢放開了,可能代表他開始比較放鬆、信任你囉!
掌心向上:開放與信任
如果一個人在講話時常常露出手掌,甚至有「攤手」的動作,通常代表他處在放鬆、信任的狀態。心理學上,這被視為一種開放的姿態,也是一種「我沒藏東西,我是透明的」的表現。除此之外,手掌向上通常被視為一種請求或是表達誠意的姿勢。這可能是在說:「我希望你能理解我」或是「我真心地在請求你。」
面試或自我介紹時,不妨多用手掌向上的手勢,更容易讓人感覺你真誠、無害。
手指互扣:其實超緊張
當我們緊張、焦慮的時候,大腦會想找方法自我安撫。這時候就會出現「手指互扣」的動作。很多人在演講前、上台報告前會做這個動作,潛意識是在穩定自己的情緒。所以如果你發現對方手指一直糾纏在一起,也許可以緩和氣氛、丟點輕鬆話題幫他放鬆一下!

手握超緊:壓抑暴怒的情緒
拳頭緊握,通常是情緒快爆炸但還在忍。這是一種很「用力控制」的肢體語言。研究指出,當人感受到壓力或怒氣但無法表達時,就會透過握拳、肌肉緊繃來釋放那股「我不爽但我忍著」的能量。所以假如你同事開會時手握超緊、表情僵硬,拜託,這時候先不要戳他雷點。
搓手掌:在期待些什麼
搓手掌這個動作其實很常見,尤其是在期待某件事要發生的時候。像是考完試在等成績、朋友說要給你驚喜,或者準備要告白前……是不是手就開始默默搓起來了?但這個動作背後代表的情緒不一定是單純的「期待」,也有可能是帶著點焦慮的期待感。
手指敲打:有點不耐煩
你有看過別人不斷用手指敲桌子的畫面嗎?這個敲擊的節奏通常不會太有耐心,因為這其實就是一種「我等到快失去耐性了」的無聲抗議。不過這動作也可能反映內心焦躁、煩躁,甚至壓力大。下次如果看到對方在敲手指,你就要注意一下:是不是聊太久?還是他心裡有事?這時候轉個話題或給他一點空間會比較好喔!

坐姿也能看出心理狀態

你有沒有發現,不管在學校還是職場,大家幾乎一整天都在坐著。但其實「怎麼坐」這件事,也默默透露了很多心理狀態!從腳怎麼擺、屁股坐多深,到身體的方向,通通都可以當成一種「行動心理學」的線索。以下幫你整理出幾個常見的坐姿跟背後代表的意思,下次看別人坐姿,就能偷偷讀心啦。
腳打開開地坐:有自信,想展現魅力
當一個人坐下來雙腳很自然地張開,這動作其實有點「我沒在怕,你看我多自在」的感覺!特別是男生這樣坐,心理學上認為這是「支配感」或「展現存在感」的表現,彷彿想說:「我來了,注意我一下~」
如果他只有對某個特定對象這樣坐(像是腳朝對方、有點靠近),那十之八九是想表現出自己最真實、有自信的一面,希望對方注意到他的存在。有點像是低調的肢體告白!
如果是在捷運等公共場所上,無視他人權益,雙腿大開造成別人困擾的人,其實是膽怯的象徵。正因為他膽怯的心態,所以要像小動物一樣撐大自己的身體,來威嚇周遭的人。
只坐椅子邊邊:心不在這,想離開
如果你發現有人坐椅子超級淺,幾乎屁股快掉出來,那可不只是「坐不穩」那麼簡單。這種坐姿通常代表「我準備好了,隨時可以起身走人」,可能是心裡有點不安、覺得這場合不自在,或單純就是不想待太久。
像是面試、第一次見家長、或是不熟的聚會常會出現這種坐法,就是因為當事人內心其實超級想快點結束😅。如果你發現對方這樣坐,不妨輕鬆帶點話題或讓氣氛不要太壓迫,搞不好就能讓他放鬆一點。
腳朝向誰,就代表對誰有興趣
人的腳其實很誠實,可能比表情還誠實!當你對某個人或話題有興趣,腳就會自然地朝那個方向靠過去。反過來說,如果對方的腳一直朝門口、或別的方向,那基本上…他八成沒那麼想跟你聊🤣
這招超適合用在聚會、聯誼、或團體活動中觀察別人。比如有人雖然嘴巴在跟你聊天,但腳卻一直朝隔壁移,那你可能就該考慮是不是該換個話題,或乾脆放他自由。
翹腳、交叉腿:現在想放鬆一下
很多人習慣坐著翹腳,其實這不一定代表跩或沒禮貌。因為兩腳自然交叉,比雙腳平行地擺著更省力、也讓身體更放鬆,特別是在緊張或累的時候。
所以如果你看到某人突然翹起腳,搭配一臉悠哉,那他可能正在進入 chill 模式,代表他對目前的環境感到放心~這種時候就可以放心跟他多聊幾句,他應該不會排斥。但如果頻繁換邊翹腳,也可能是覺得無聊喔。
雙腳併攏:不太想打開心房
有些人坐著時,腳會緊緊併在一起,幾乎貼成一條線,這其實是一種「保護自己」的姿勢。在心理學上,這可能代表他還沒準備好敞開心房,或者是對這個場合、眼前的人還保持一點距離。
如何解讀他人的肢體語言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對方明明說「沒事啊」,但整個人就是怪怪的,讓你覺得他根本有事?其實,肢體語言才是最誠實的語言。會說話不代表真心,但身體常常會不小心「洩漏內心戲」。今天就來教你幾招超實用的觀察技巧,讓你一秒看穿對方到底在想什麼!
眼神飄移或迴避
當一個人在與你對話時眼神飄忽不定,可能代表緊張、心虛、缺乏安全感等訊息。
- 感到不自在或壓力大(如:面試、公開講話)
- 內心有所保留,不願意透露真相
- 對你缺乏信任或正在說謊(尤其搭配嘴角緊繃、聲音不穩)
但是眼神飄移不一定等於說謊,也可能是個性害羞或文化影響,所以可以依照當下的情境,和說話者的其他肢體語言來進行綜合的判斷喔。
過度或不自然的手勢
手部動作是情緒的出口,當你注意到對方有比較多不自然或過度的手勢時,也有可能是情緒不安或強烈自我防衛的表現。
- 撫摸後頸、搔頭、揉手指:
這些「自我安撫」行為通常反映壓力、焦慮或想轉移注意。 - 頻繁整理衣服、眼鏡、配件:
暗示對形象不安或對當前情境有壓力。 - 過度強調手勢(如指指點點):
可能顯得具攻擊性,也可能是為了掩飾內心的不自信。
手臂交叉、雙手插口袋
手臂交叉,或者是雙手插口袋,有可能是對方自我封閉、防衛心強的表現。
- 手臂交叉胸前:
常見的防衛姿勢,表示對方在心理上築起一道牆。尤其在談判、陌生交談或衝突中出現時,更值得注意。 - 雙手插口袋:
可能表示無聊、輕忽,或是感到無所適從。
如果雙臂交叉但表情輕鬆、身體前傾,可能只是習慣動作,不代表排斥,觀察的時候要結合其他細節,才能夠更正確的解讀對方的心理狀態。
身體傾向對方
在會議或交談中,留意對方是自然向你靠近,還是漸漸遠離,這會影響你下一步的溝通策略。
- 當對方對你傾身,表示他有興趣、認同你所說的內容。
- 如果逐漸後仰、身體遠離,尤其是配合手臂交叉或腳步後退,通常代表他想「退出」這個對話或情境。
嘴角與臉部肌肉
除了手部的動作、或是身體的方向等,也可以透過嘴角或臉部的肌肉,從細微的臉部表情來了解對方的心裡話。
- 嘴角微微抽動或下垂:
可能是壓抑情緒、不滿或猶豫。 - 假笑(嘴巴笑但眼睛沒笑):
是社交面具的一種,通常不是真心開心。 - 咬唇、抿嘴:
常見於焦慮、壓力情境,也可能是想要說但不敢說。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的微表情通常只能維持 0.5 秒到 4 秒,但是真情流露的最真實線索。換句話說,維持4秒以上的微笑都有可能是刻意為之的「假笑」喔。
技巧總結:觀察「不一致」才是關鍵
真正的高手,不是看一個人說了什麼,而是觀察他「說話」和「行為」是否一致。
- 他說:「我很高興看到你」,但眼神冷淡、身體後退 —— 代表不真誠。
- 他說:「我沒事啦」,但手指緊握、嘴角抽動 —— 可能在壓抑情緒。
- 他說:「我很有信心」,但聲音顫抖、手心出汗 —— 心理可能還沒準備好。
在社會走跳,有時候比起相信別人說的話,掌握肢體語言或許更能幫助人際關係。
肢體語言:提升人際溝通能力的技巧
你知道嗎?人際互動中,「你怎麼說」往往比「你說了什麼」更重要。
也就是說,即使你說的內容很棒,如果你的肢體語言透露出「沒自信」、「不自在」、「很敷衍」,對方還是會對你打個問號🙃。
但別擔心,這不需要天生就很會社交。只要學會一些簡單的肢體語言技巧,就可以讓你在說話的時候更有說服力、讓人感到舒服,也更容易被信任!
打造「信任感」的肢體語言關鍵
- 打開身體、別縮著講話
聊天時不要抱胸、插口袋或整個人縮起來,這樣會讓人覺得你有距離感、不好親近。試著讓雙手自然擺放、手掌微微朝上,身體微微前傾,會讓你看起來比較真誠、願意交流。 - 眼神有交流,但不死盯
看著對方講話很加分,但請不要瞪人。建議每 5~7 秒適度轉移視線,再自然地回到對方臉上,會讓你看起來專注又不壓迫。 - 微笑不是「業務笑」,而是「共感笑」
真誠的笑容會瞬間讓氣氛融化。你不用整場一直笑,但在打招呼、點頭回應、聽對方講話時適度露出微笑,就很夠用!

想說服人?肢體語言要這樣用
不管是簡報、開會、銷售還是講道理,想讓別人買單,就要讓你的身體也站在你這邊!
比起一直「動嘴巴」,適度的手勢可以幫你畫重點、加強語氣,讓人更容易理解。
- 講到數字
→ 可以用手指比「一、二、三」 - 強調某句話
→ 手掌打開往前輕推,就像「你一定要記住!」的感覺
但要小心不要太激動或一直揮來揮去,不然可能會讓人分心。
除此之外,上台或跟人談話時,站直、腳與肩同寬,雙腳平均受力。不要翹腳站、晃來晃去、東倒西歪,那會讓你看起來心虛或懶散。這樣不只氣場提升,連你講話的語氣也會變得更有自信!
這些細節最容易被忽略,但超重要!
- 不要背對人講話:
就算只是在整理資料、開投影片,也盡量側身對著對方。 - 不要邊講邊玩手機/東張西望:
專注是最有誠意的肢體語言,沒有人喜歡跟「一半注意力」的人溝通。 - 聆聽時點頭+眼神回應:
這會讓對方感受到你有在聽、願意理解他,信任感瞬間 UP。

結語
肢體語言不是演戲,也不是要你假裝自己很會 social。而是讓你多一種「被理解」的方式,讓人際互動順暢不卡卡。
要記得,你怎麼站、怎麼看、怎麼笑,對方都感受得到。只要稍微留意這些細節,不管是工作、約會還是交朋友,你都能變得更有存在感,也更讓人喜歡。
歡迎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