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為什麼人總愛抱怨?抱怨原因、特徵與改變方法│遠離負能量!

抱怨│為什麼人總愛抱怨?抱怨原因、特徵與改變方法│遠離負能量!

每天滑手機、上班、打開群組訊息,總有幾個人(甚至是自己)一直在抱怨:老闆很雷、工作爆炸、人生好難……但你有想過,為什麼我們這麼愛抱怨?是因為真的很衰,還是說,抱怨已經變成一種「習慣性情緒釋放」?

這篇文章帶你從心理學角度拆解「抱怨」這件事,認識那些總是在抱怨的人,也幫你找到有效改掉愛抱怨習慣的方法。如果你也曾經懷疑:「我是不是太常在唸?」那這篇一定對你有幫助。

想收到最新資訊,快追蹤漫漫日和吧!

目次

為什麼人會一直抱怨?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朋友?明明只是約吃個飯,對方可以從天氣抱怨到地鐵、從同事講到主管,直接來一份「抱怨全餐」?甚至自己有時也會默默進入「人生好難模式」,什麼都想碎唸幾句。其實,人會一直抱怨,背後不只是情緒壞掉那麼簡單,還有很多心理層面和社會因素藏在裡面。

抱怨,其實是情緒的出口

說真的,有時候抱怨一下,好像真的比較爽、比較輕鬆對吧?那是因為在抱怨就像一種「情緒排毒」。當我們壓力大或心情差的時候,透過「說出口」,可以釋放一些負能量,不然憋久了反而更容易爆炸,可能還比抱怨更傷身。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內建的「心理排氣管」,偶爾排一下氣OK,但如果一直冒煙,就要檢查是不是引擎本身出問題了。

抱怨可以交朋友?

在某些情境下,抱怨還真的是一種「社交手段」。例如兩個不熟的人一起搭電梯,一句「今天好熱喔」或「週一真不想上班」常常就能立刻搭上話。這種「微抱怨」可以幫助人拉近距離、找到共同話題

但小心,當抱怨變成對話主軸,聽久了真的會讓人累到翻白眼。長期被負能量轟炸,旁人也會被你的情緒感染,搞得大家都低氣壓。久而久之,再好的朋友都可能敬而遠之。

抱怨成習慣

更麻煩的是,如果我們太常抱怨,大腦會開始「自動化」這個習慣。意思就是,一碰到不如意的事,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先抱怨出口了。

這叫做「負面慣性思維」。這種習慣會讓人變得越來越難以正向思考,甚至會讓你看不到生活中那些其實還不錯的地方,久而久之真的會越來越負面。

被社會環境餵太多負能量

別忘了,我們現在活在一個資訊密集、節奏超快的時代。打開社群、滑一下新聞,幾乎都是災難、對立、八卦等內容,這些外在壓力會無形中讓人更容易焦慮、煩躁,也更容易想用抱怨來「洩壓」

再加上台灣社會強調競爭比較很多人從小到大就在「不夠好」的聲音裡長大。抱怨就成了一種抵抗現實的方式,雖然沒解決問題,但至少能讓自己暫時感覺「我不是唯一不順的人」。

愛抱怨的人│對付愛抱怨的人

你一定有遇過這種人,不管發生什麼事,第一句總是「怎麼又這樣?」或「我真的受夠了」。今天塞車要抱怨、吃飯太鹹也要唸、老闆說兩句就崩潰……簡直就是行走的低氣壓。

但你知道嗎?愛抱怨的人,其實不完全是故意要當負能量製造機,有些人是因為真的處在「不滿卻又無力改變」的處境。

愛抱怨的人:有什麼特徵?

你可能會發現,愛抱怨的人身上總有幾個「標配特徵」,而且往往讓人聽到都想內心翻白眼三圈。

  • 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什麼都不公平
    他們很容易陷入「全世界都針對我」的劇本,無論是主管指正、朋友遲到、天氣太熱,都能轉化成「我真的太衰」的戲碼,久了會讓人覺得他們活在一個無止盡的委屈宇宙裡。
  • 遇到問題先責怪外在,從不反省自己
    舉例來說,考不好是老師不會教、工作失敗是同事扯後腿,永遠不會思考自己哪裡可以改進。這種「外部歸因」的思考模式,讓他們更難成長,因為他們從來不覺得問題跟自己有關。
  • 習慣說「這也沒辦法啦」但又不行動
    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我也不想這樣啊,可是我能怎樣?」這種語氣聽起來很無奈,但本質其實是「放棄改變」。這樣的人往往已經習慣抱怨的安全感,而不是面對現實去做改變。
  • 負面話語佔整段對話的90%以上
    無論聊什麼主題,最後都能扯回「工作很煩」、「朋友很假」、「生活沒希望」等關鍵字。有時候你只是想問一句「你最近好嗎」,結果卻被迫聽了40分鐘的「人生負評特輯」。
  • 很常說「只是想抱怨一下」但一天抱怨十次
    有些人會說「我只是想發洩一下,沒事沒事」,但你發現他每天發洩的頻率比喝水還多。久而久之,這種習慣不僅消耗自己,也會慢慢拖垮周圍人的情緒能量。

愛抱怨的人:為什麼會變這樣?

愛抱怨的人不見得天生就「負能量體質」,他們其實多半是處在一些心理困境中,只是外人不一定看得出來。以下這三個常見原因,是讓人漸漸變成「抱怨成癮者」的關鍵。

沒有被好好傾聽過

很多人會一直抱怨,背後其實是一種「被忽視太久」的情緒反射。從小到大也許沒有人真正聽他們說話、沒有被肯定、講了話都被打斷或糾正,所以他們學會一種生存法則:只要我夠大聲、夠激動,才有人會理我。

這也是為什麼你會發現有些人抱怨根本不想解決問題,他們真正想要的不是建議,而是陪伴感或一句「我懂你、真的很煩欸」。這時候,如果你太快給出「那你就怎樣怎樣啊」的建議,反而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又被忽略了,接著抱怨就會變本加厲。

生活控制感低

有些人之所以常抱怨,並不是因為事情真的有多糟,而是「什麼事都覺得自己沒辦法決定」。比如說,工作內容再不合理也不敢辭職、感情裡明明委屈卻又不敢講,或家裡有壓力但沒人能幫忙……這種長期處於「被動又無力」的狀態,會讓人產生一種假性控制感:「雖然我什麼都改變不了,但至少我可以罵。」

所以抱怨對他們來說,有點像是生活中僅存的掌控感來源。講出去雖然不能讓事情變好,但至少讓他們感覺自己「還有話語權」,是一種情緒上的自我安撫。

這種低控制感在心理學中跟「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有關,也就是人長期在壓力中無力改變時,會對任何狀況都感到消極無望,進而變成只剩下抱怨的出口。

長期壓力累積

想像一下,一個人每天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下班還要照顧家人、存款也越來越少,打開社群還看到別人環遊世界、年薪百萬……這種情緒如果沒有出口,久了就會默默「變質」。

原本只是覺得煩,久了就變成憤怒不滿、甚至嫉妒這些感受不容易直接講出來,所以就轉化成「安全的語言」,也就是抱怨。比方說,一個人可能嘴上說「主管很白目、爛公司害我壓力好大」,但其實潛台詞是「我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很痛苦但又無能為力」。

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有經歷過,但如果我們習慣用抱怨來取代面對,壓力不會被解決,只會越滾越大,讓自己掉進「情緒黑洞」的迴圈。

跟愛抱怨的人相處:怎麼對付愛抱怨的人

遇到那種一開口就開始「連珠砲式抱怨」的人,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我是不是該安慰他?還是乾脆裝死不要讀訊息?事實上,面對這種高頻抱怨模式,我們可以試著用以下幾種方式,既保護自己,也避免對方情緒失控。

先不要馬上反駁他們

很多人一聽到抱怨,就會忍不住想勸他、糾正他:「你也不是全對啦」、「你可以試著想開一點啊」,結果往往會讓對方更抓狂。因為對他們來說,你不是在幫忙,而是在否定他的情緒。

所以第一步請先收起「講道理」的衝動,改用陪伴式傾聽的方式回應:「欸你這樣真的會很煩欸」、「這種狀況誰遇到都會不爽」讓他知道你是站在他這邊的,情緒降溫後才有機會進入理性溝通的階段。

根據非暴力溝通(NVC)理論,有效的傾聽不在於給解法,而是讓對方感受到「被看見、被接住」。

試著用一句話打斷情緒迴圈

如果你發現對方已經抱怨連續五分鐘還沒停,這時候不妨輕輕拋出一句:「那你有打算怎麼處理嗎?」或「你覺得有什麼方法比較可能解決?」

這樣的句子有個好處是,它不會讓對方覺得被逼問,卻默默把焦點從「情緒」轉向「行動」,讓對方開始思考自己能不能為困境做點什麼,而不是無止盡地鑽牛角尖。但如果對方回你「能怎樣,不就這樣」這類話,也別太失望,至少你已經成功「打斷情緒迴圈」一次了,這就是第一步。

設定心理界線,不當情緒垃圾桶

你可以傾聽,但不代表你要全部接收。每個人都有情緒承受的極限,如果你發現自己聽完對方抱怨後心情跟著變差、甚至開始對人生感到灰暗,那就代表你的「情緒邊界」已經被踩到了。

你可以用一些婉轉但堅定的方式表達,例如:「我懂你很煩,但我現在真的沒有太多能量處理這個,可以晚點聊嗎?」或「我聽得出來你很需要發洩,但我最近也壓力滿大的,我們可以聊點輕鬆的嗎?」

對方情緒再滿,不代表你要當免費的情緒處理員。

觀察自己是不是也被「感染」了

根據《情緒感染理論(Emotional Contagion Theory)》,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會「同步」。如果你身邊有個整天抱怨的人,你可能也會默默被拖進負面情緒裡,久而久之,自己也會開始變得焦躁、愛唸、看什麼都不順眼

所以請定期 check 一下自己最近的語氣、情緒和想法。如果你發現自己也開始覺得人生很煩、工作都在搞你,那可能就是時候拉開一點距離,去跟能量正向的人相處、做讓自己充電的事,重新調整情緒狀態。

愛抱怨怎麼辦?抱怨習慣怎麼改

每天都在忙、生活壓力又大,偶爾抱怨一下真的很正常,但如果變成「習慣性抱怨」,不只自己過得更痛苦,連朋友都可能默默退追你。那到底要怎麼走出抱怨的死胡同?以下這幾招,真的能幫你慢慢轉換心態、找回平衡。

自我覺察:意識到自己在抱怨

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自己「一直在抱怨」。一開始只是說說壓力大、老闆很煩,結果漸漸變成什麼都在罵。這時候可以試著在心裡設個小提醒:「我現在說的是分享,還是在抱怨?」

你也可以用手機錄音、寫日記,甚至跟朋友約定:「我抱怨超過 5 分鐘你要提醒我喔!」不是要壓抑情緒,而是練習把注意力從情緒轉回思考,這是改變的第一步。

心理學家 Daniel Goleman 提過「掌握情緒首要之道,是要能察知自我內在的情緒。」

尋求解決方案:把抱怨變成行動

抱怨的本質是「我不爽這個狀況」,那下一步該做什麼?找方法

例如你每天都在說工作好累,那就問自己:「到底是累在哪?能不能調整工作流程或時間管理?」還是你老是抱怨朋友很自私,那你能不能勇敢說出自己的感受?或者重新評估這段關係的界線?你會發現,其實很多時候「問題沒那麼難」,只是我們被情緒綁架太久,忘記自己有選擇權。

培養感恩的心態

這不是要你硬逼自己裝開心,而是有意識地看到生活中微小但真實的好事

像是今天早餐特別好吃、路上看到小狗超可愛、有朋友突然傳訊問候你。你可以每天寫下一到三件讓你開心的小事,不用很了不起,但它能訓練你大腦往正向的方向思考。感恩練習不只提升快樂感,還能減少焦慮與負面情緒,對心理健康真的有幫助。

建立正向的社交圈

你有沒有發現,跟某些人聊天完都覺得超累?因為他們滿腦子都是「又來了」、「一定很衰」、「我早就說了吧」這類劇本。相反地,當你身邊有一些積極樂觀、願意行動的人,他們會默默影響你。遇到事情不是先抱怨,而是先找出路。你會發現,他們不是沒有壓力,而是選擇用不同的角度看待。

具體技巧

你可以追蹤一些正向內容的 IG / YouTube 頻道、加入成長型社群或多參與有意義的對話,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對生活的解讀方式。

結語

抱怨本身沒錯,它是我們表達情緒、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但當抱怨成為預設模式,不但讓自己越活越苦,也容易把負能量傳染給身邊的人。

學會察覺、行動、轉念與選擇對的朋友圈,你就能從抱怨的漩渦中慢慢抽身,重新找回情緒的主導權。人生不會永遠順風順水,但你可以選擇,用什麼態度撐傘前行 🌤

歡迎分享給更多人!
  • 已複製網址!
  • 已複製網址!

作者

我是漫漫,分享慾爆炸的普通女子。想要將自己喜歡的、好奇的、發現的各式各樣情報分享給大家!

歡迎留下你的想法!

To comment

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