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型人格│NPD人格:如何對付自戀型人格?自戀型人格障礙影響

自戀型人格│NPD人格:如何對付自戀型人格?自戀型人格障礙影響

你是不是也有遇過這種人——超愛講自己的豐功偉業、聽不進別人說話、明明什麼都沒做卻覺得世界欠他一個掌聲?在人際關係裡讓人壓力很大,談戀愛時更像在跟「完美人設」交往。這些狀況,很可能都跟「自戀型人格」有關。

不過別誤會,我們說的不是那種偶爾自拍打卡、對自己有點信心的「小自戀」,而是一種比較極端、甚至會影響關係穩定的人格傾向——心理學上稱為「自戀型人格障礙」(NPD)。

這篇文章就要帶你拆解什麼是自戀型人格、有什麼特徵、從哪裡來,還有在友情、職場、甚至戀愛關係裡,我們該怎麼看清、應對、不再被情緒綁架。

想收到最新資訊,快追蹤漫漫日和吧!

目次

自戀型人格(NPD人格)是什麼?

不是說喜歡自拍、覺得自己還不錯就一定有問題,真正的「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NPD)」是指一種人格特質過度膨脹,甚至影響到人際關係和生活的心理狀態。簡單來說,他們的核心是:超級想被肯定,但又極度怕被看不起。

自戀型人格障礙特質
  • 誇大自己的重要性和成就
  • 渴望過度的讚美和關注
  • 缺乏同理心,難以理解他人的感受
  • 對批評極度敏感,容易感到羞辱或憤怒

自戀型人格的人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自信滿滿,但其實內心常常充滿不安全感和自卑。

自戀型人格特徵

自戀型人格不是單純超有自信,而是一種把「我」擺在宇宙中心的思維模式。他們不只愛被讚、愛當焦點,還常常活在一種「我超棒、你們都不懂」的世界觀裡。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種人格有哪些常見特徵,看看你是不是也有遇過這樣的人吧。

愛誇大:成就說得像傳奇

自戀型人格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會把自己的經歷誇大到像電影劇情。原本只是跑腿的小角色,講出來就變成整場專案的靈魂人物。他們需要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哪怕事實根本沒這麼神。

舉例來說👀

公司開會時大家都在報告,他硬要插話:
「我那時候提的點子沒錯吧~雖然沒人記得是我說的,但我也不在意啦~」(但明明根本不是他的 idea)

愛幻想:腦中活在理想宇宙

他們常活在一個自導自演的美好劇本裡,腦補自己未來一定超有錢、談戀愛對象要像韓劇主角等級、同學會上要讓大家後悔沒當初追他。這些幻想會影響他們看待現實的方式,導致落差感超大。

舉例來說👀

朋友存錢去日本玩,他說:
「日本也太無聊了吧,我已經在看歐洲長居簽證了,想過有質感的人生,不想再跟大家一樣。」

覺得自己特別:我就是酷酷集團的人

自戀型人格常認為「我不是普通人」,只想跟他認定的「酷酷集團」的人來往才符合身分。無論是感情還是社交,他們都有一種隱性的「階級篩選」,久而久之就會讓身邊人覺得被看不起。

舉例來說👀

朋友約唱歌他說:
「蛤KTV?我比較習慣在 lounge 聽 live jazz,我這人比較挑。」

愛被誇:沒人誇會焦慮

對自戀型人格來說,外界的稱讚就像氧氣,沒有的時候會覺得窒息。他們會刻意經營形象、控制發言甚至塑造某種「人設」,只為了確保掌聲不間斷。

舉例來說👀

明明只是去健身房運動30分鐘,IG打卡寫:
「挑戰自己極限,不努力怎麼跟昨天的自己說再見」再配幾個英文 hashtag。

權利感強:我值得被特別對待

他們會覺得自己本來就該被優待,像餐廳應該給他好位子、主管應該主動提拔、情人應該無條件包容他的小脾氣。當事情沒照劇本走,就會情緒炸裂😠。

舉例來說👀

排隊買咖啡人太多,他就發文抱怨:
『我只是一杯外帶欸,就不能讓我先嗎,做服務業還不懂隨機應變?』

愛操控:大家都是我的工具人

自戀型人格經常把人當工具用,能幫上忙的時候就超熱情,沒利用價值時就像失聯。他們不是沒有情感,只是「情感排序」很明顯,你對他的利用價值比情誼重要

舉例來說👀

很久沒聯絡的高中同學突然私訊:
「欸你在廣告公司對吧?可以幫我看一下我的海報設計嗎?」結束後立刻再度失聯。

沒同理心:永遠只看到自己

跟他們分享煩惱,只會換來「那有什麼好難的」或是「我以前更慘」。不是他們真的覺得這沒什麼,只是跟你的情緒比起來,他們覺得自己更重要,根本沒空理你心裡是怎麼想的。

舉例來說👀

你說你被主管罵很挫折,他卻說:
「蛤你也太玻璃心了,我被罵還不是照樣升職。」

愛比較:不是羨慕,就是你在忌妒我

自戀型人格的世界裡,輸贏很重要。他們總在跟人比較,要嘛覺得自己比別人強,要嘛就相信別人是在忌妒他。一看到別人過得比自己好,內心就會不爽甚至否認現實;一旦自己有點成就,就自動進入「全世界都在羨慕我」的模式。對他們來說,別人的成功不是祝福,而是威脅。

舉例來說👀

朋友拿到升遷,他就酸說:
「人脈真的很重要啦,實力其次吧~」

讓人感覺很跩:語氣常讓人翻白眼

這類型的人講話方式常給人一種「你都不懂吧」的感覺,會故意用專有名詞、展現見識來刷存在感,讓氣氛變得很微妙。他們並不一定自知,只想讓大家看看自己多「有料」。

舉例來說👀

吃牛排時朋友說「這熟度我不行」,他立刻糾正:
「這才是真正 medium rare,好吃的牛排就該這樣懂嗎?」

自戀型人格成因

自戀型人格的養成通常不是單一事件造成的,而是從小到大的教養方式、個人傾向、社會文化氛圍,甚至創傷經驗共同交織的結果。這不是簡單的「他很自大」這麼單純,而是更複雜的心理防衛與價值觀建立問題

家庭環境與教養方式:後天的影響

成長過程中的家庭環境對人格發展有深遠影響。如果父母過度溺愛,讓孩子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或是過度批評,讓孩子感到自己永遠不夠好,都可能導致自戀型人格的形成。

  • 過度溺愛型家庭
    小時候不管做什麼都被誇「你好棒」、「你最聰明」、「別人都比不上你」,久了就覺得自己真的是地表最強,不管到哪都該被當VIP對待。
  • 過度批評型家庭
    長期被貶低或忽略,導致孩子心裡非常缺乏自我肯定。這時候「自戀」反而變成一種防禦機制,用浮誇或優越感來遮掩內心的不安。
舉例來說👀

阿哲小時候每次拿到考卷 80 分,他爸都說「別人都考90,你在驕傲什麼?」久而久之他開始用「我根本不在乎成績,我有顏值跟人脈」這種說法來壓過自己內心的不安感。

遺傳與生物因素:先天的傾向

雖然我們常說「環境決定一切」,但自戀這件事,真的也有一點天注定。

2014年發表於《PLOS ONE》期刊的研究,主要探討自戀特質的遺傳與環境因素,他們以來自中國北京的304對雙胞胎,透過「自戀誇大量表(Narcissistic Grandiosity Scale)」和「心理權利量表(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 Scale)」進行測量。結果顯示,自戀的兩個面向「個人誇大(intrapersonal grandiosity)」和「人際權利感(interpersonal entitlement)」分別具有約23%35%的遺傳性,顯示基因對這些特質有一定影響

  • 個人誇大
    覺得自己超棒,是天選之人。
  • 人際權利感
    認為別人都應該對我好、我有資格被特別對待的感覺。

不過科學家也發現,這兩者之間其實沒什麼交集,換句話說,你可能很會誇自己,但不一定就會自帶公主病或王子病。

所以如果你從小就很愛出風頭、超想被看見,可能是個性底子就這樣,但如果遇到上面提到的「過度溺愛」或是「過度批評」的家庭時,這種傾向就會被放大,久而久之可能發展出比較極端的自戀型人格。

參考資料

社會文化因素:現代社會的推波助瀾

現代社會,特別是社群媒體的盛行,也被認為是自戀傾向增加的因素之一。在IG網美照氾濫、彷彿追蹤數就能決定地位的時代,很多人從小就在一種「被看到才算活著」的文化裡長大。在這樣的環境中,個人容易將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認可和讚美上,讓人過度關注「別人怎麼看我」,甚至把按讚數當作自我價值,進而強化自戀特質。

舉例來說👀

小宇每天花好幾小時修圖、發限動,只為了等別人留言誇他。他的快樂完全來自外部肯定,久而久之,就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

心理創傷:自戀也是一種「偽裝」

有時候,自戀不見得是有自信,而是對脆弱的偽裝。當一個人在童年或成長階段經歷被忽視、羞辱,或長期自我價值感低落,他可能會發展出一種「我最棒」的面具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

這種人表面上看起來自信滿滿,甚至愛炫耀、愛講自己有多厲害,但只要稍微被挑戰,就可能瞬間玻璃心碎滿地,因為他們內心其實很不穩定。

舉例來說👀

阿豪從小被爸媽拿來跟哥哥比較,導致他非常沒自信。長大後他走向完全相反的極端,不斷炫耀自己買什麼、吃什麼,實際上只是在拼命證明「我也很棒」給全世界看。

自戀型人格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表面看起來風趣迷人、自信滿滿的自戀型人格,其實在人際關係裡常常暗藏危機。因為他們關係的核心,往往不是「我們」,而是「我」。你可能一開始被他吸引,但久了就會發現,互動變成一場單向的能量輸出,感覺自己不是伴侶、不是朋友,而是他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自戀型人格的某些特質,都可能讓一段關係從熱烈走向失衡,甚至破裂。

關係裡只剩下「我」:缺乏共感能力

自戀型人格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很難真正站在別人角度思考,甚至會把別人的情緒需求當作雜音忽略。他們習慣性地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彷彿全世界的焦點都該是自己。

舉例來說👀

朋友小敏在抱怨工作壓力大,他們可能會直接打斷:「壓力大?我昨天主持兩個會議還要回一堆簡報,我才是真正的辛苦!」這種永遠把自己擺中間的溝通方式,久了真的會讓人感到被忽視、被否定。

即使他們嘴上說「我懂你在講什麼」,實際上只是等待下一次可以再講自己多厲害的機會。

關係像照鏡子:需要不斷的肯定與讚美

對自戀型人格來說,關係不只是相處,而是一面「鏡子」,他們要從別人身上不斷獲得回饋,來確認自己夠不夠好、夠不夠特別。如果對方不再提供這種情緒供應,他們就可能變得冷漠、易怒,甚至搞消失。

舉例來說👀

例如另一半提到「你最近可能有點太專注手機了」,自戀型人格的人可能會立刻感到不安或覺得自己被批評:「你是不是覺得我不夠好?是不是不愛我了?」對方可能只是想溝通,卻一秒變戰爭,完全無法理性對話。

這種持續需要他人肯定的互動方式,久了會讓另一半感到極度壓力,好像每句話都要先過濾、反覆思考才能說出口。

關係裡很愛控制或操作對方

有些自戀型人格的人,在關係中會不自覺地進行情緒操作。這不一定是惡意,而是他們維持「自我優勢」的一種方式。他們可能不是想傷害你,但在潛意識裡,會把操控當成安全感的來源。

舉例來說👀

他可能會先說「你真的沒有我就不行吧」,隔天又刻意冷處理讓你不安,等你主動聯絡時,他再扮演「願意原諒你」的大人角色。這種反覆忽冷忽熱的操作方式,很容易讓人情緒耗竭。

在友情裡也常見這種動態,例如「沒有我你會有今天?」「你怎麼最近都不陪我,是不是有別的朋友?」讓人心裡既內疚又困惑,搞不清楚到底哪裡做錯。

自戀人格的下場?關係容易失衡破裂

因為這些行為模式,自戀型人格的人在人際關係中往往一開始很吸引人,可能讓人覺得他風趣、自信、有想法等。但這些光環背後,卻藏著不願意聽見別人聲音的封閉心態。當另一半或朋友開始發現:這段關係一直在照顧他的感受、成就他的自我,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時,失望感就會越積越多。

不管是朋友還是情人,最後都會覺得「我根本只是他的工具人」,然後選擇默默遠離。結果反而讓自戀型人格的人陷入「大家都背叛我、沒有人真正了解我」的孤獨迴圈。有些自戀型人格的人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防備,對外人失去信任感,甚至在關係裡變得更尖銳,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自戀型人格障礙伴侶:相處上的挑戰

你也有遇過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伴侶嗎?他一開始超迷人,像量身打造的理想情人,但交往後你才發現,這段關係只剩下他的需求在被滿足。你不是真的被愛,而是被需要來填補他內心的空洞。

熱戀期的假象

一開始他真的讓人心動到不行,什麼浪漫驚喜、深情告白、每天早晚問候、限時狂曬恩愛照,樣樣來。你可能會覺得:「他怎麼那麼懂我?」但那不是懂你,是他很懂怎麼吸引人。他會針對你的渴望打造一個理想情人的人設。這段時間你像中了愛情幻術,什麼都看不清楚。

舉例來說👀

你說你喜歡聽伍佰,他馬上說他也超愛《Last Dance》;你講過一次你討厭冷戰,他就說「我絕對不會讓你孤單等訊息」。但相處久了你會發現,他不是喜歡伍佰,他只是喜歡你喜歡他的樣子。

為什麼他們要「演」?他圖的是什麼?

自戀型人格的人有強烈「被崇拜、被肯定、被喜歡」的需求。他們會在感情初期釋放出大量的注意力、讚美與關心,讓你感覺被愛得好滿,甚至覺得「我找到真命天子了」。這種行為看起來像愛,其實是他們用來抓住你、建立依附的手段。這不是普通的討好,而是一種為了滿足他自己情感需求的操控。當他發現你被他吸引、開始依賴他,他就取得了「主導權」,可以開始慢慢轉變態度、測試你的底線。

根據美國心理學博士 Dr. Ramani Durvasula(專門研究 NPD 的權威),自戀者常會:

  • 快速投入關係並理想化對方
  • 模仿你喜歡的興趣與價值觀,讓你以為他「懂你」
  • 在確保你「掉進去了」之後,開始轉向冷淡、挑剔或操控

他們愛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你身上能讓他感覺自己被崇拜、被需要的部分。當這些回饋消失,他就會覺得你「沒用了」或「變了」。

從「我好幸運遇見你」變成「你沒我不行」

一開始他像天使一樣捧著你,但慢慢會變成:「你現在這樣真的配不上我當初對你的好。」「我這麼懂你,別人不會像我這樣愛你。」這些話乍聽像是深情,實際上是在建立你的依賴,他想讓你相信:你是他捧起來的,沒他你什麼都不是。

舉例來說👀

有天你只是說你朋友約你去夜唱,他可能就突然變臉:「你不珍惜我給你的時間,那你乾脆去找他談戀愛啊。」
你一邊覺得委屈,但又莫名內疚,最後選擇不去了。他得到了控制權,而你放棄了一點自由。

關係變成單向奉獻,累到懷疑人生

在這段關係裡,久了你會發現自己一直在照顧他的情緒、滿足他的需求、安撫他的不安。當你累了、想要一點理解,他會覺得你「在鬧脾氣」、「情緒很多」,甚至冷處理你,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

舉例來說👀

你忍不住跟他抱怨:「你最近都沒關心我心情耶。」他可能回:「我最近壓力那麼大你都不體諒,還只想到自己?」這句話聽完你只會想說:「蛤?剛剛不是我在講我的感受嗎?」

他不是真的不愛你,但他更愛自己

有些人會困在這段關係裡,是因為你知道他其實也曾經對你好,甚至也有溫柔、付出的時候。但那不是因為他「成熟懂得愛人」,而是你讓他覺得自己很棒、很有價值。他其實愛的,是你給他的崇拜感。

舉例來說👀

當你開始忙自己的事、比較不黏他、不再把他當唯一重心時,他就會突然變得情緒化,說你變了、不愛他了,甚至懷疑你外遇。但你如果又把焦點放回他身上,他馬上又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

逃也不是,留下也很痛

跟這種人交往,就像在溫水煮青蛙。你不會一下就發現問題,而是慢慢地,從「很甜」→「有點怪」→「超累」→「好像不能分開?」你明明知道這段關係讓你不快樂,但他偶爾那幾句「我最懂你了」又讓你放不下。這種反覆,很容易讓人卡在自我懷疑裡動彈不得。

舉例來說👀

你跟朋友抱怨:「他真的有夠難搞」,但隔天他突然買你喜歡的咖啡、說「我其實真的很在乎你」時,你又心軟了,開始自我洗腦:「是不是我太敏感?他其實沒那麼糟?」

如何對付自戀型人格

跟自戀型人格的人相處,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你會發現無論怎麼努力,對方好像都還是只在乎自己。但這不代表你只能忍耐或逃跑,其實有一些方法可以幫你撐住自己的界線,同時保有對彼此的基本尊重。

設好心理界線,不當免費諮商師

你不是對方的全職聽眾,也不是他情緒崩潰時的備胎。自戀型人格的人可能會習慣性地把你當成「自我肯定補給站」,一直傾倒自己的故事,但當你需要被傾聽時,他們卻不見蹤影。

舉例來說👀

有個朋友只會打給你抱怨主管、同事、情人,講完就掛電話,完全不問你最近好不好?你說自己壓力大,他只會丟一句「你這還好啦」,下一秒繼續講他的事。久了你真的會懷疑,這到底是朋友還是Podcast?


試著溫和但明確地告訴對方:「我現在有點忙,可能沒辦法一直聽你說這些。」或「我最近也不太順利,可能沒辦法給你什麼建議。」這不是拒絕,而是保護自己能量的必要步驟。

學會冷靜拆招,不被情緒勒索

當自戀型人格的人察覺到自己無法完全控制你時,他們有時會使用情緒勒索來操控你,試圖讓你感到內疚或自責,從而重新取得掌控權。這些人可能會用語氣帶有挑戰或委屈的語句,比如「你怎麼變了?」「你是不是不在乎我了?」這些看似關心的話,其實是在測試你對他們的重視程度。他們希望藉此迫使你去證明,自己還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舉例來說👀

你只是因為太累沒秒回訊息,他就回「好啊你忙啊,我懂啦~我只是個可有可無的人嘛。」你可能會覺得很罪惡,開始檢討自己是不是太冷淡,但這正是他們慣用的手法。


先別急著回應對方的指控,用一句「抱歉讓你有這種想法,但我們可以冷靜聊聊嗎?」來轉換情緒氛圍。用平穩的語氣取代激烈反應,是避免情緒升溫的關鍵。也要提醒自己,不要因為他們的一句話就內耗自省。

看懂背後的需求,不要跟著起舞

他們之所以需要不停獲得讚美與肯定,是因為內心其實極度不安,甚至可能沒有真正認識過「自己是誰」。這不是你該解決的問題,但如果你能看穿他們的不安,就不會輕易被表象帶走。

舉例來說👀

你稱讚他一句「你這次簡報真的做得不錯」,他下一秒就說「對啊我覺得整場都靠我Hold住耶,還好我有來救場,不然大家根本沒救。」你可能會翻白眼,但這其實是他們不自覺想透過「誇大自己」來逃避內心的不安感。


你不需要每句話都接話拍手,適度轉移話題或讓對話有來有往才健康。像是你可以說:「你那部分真的講得很清楚耶,那你覺得我在提案那段可以怎麼加強?」這樣不只讓對方知道你有在聽,也能把話題重新拉回到互動,而不是一直當他的加油機器。

知道什麼時候該離開

如果你發現,這段關係讓你常常感到疲憊、自我價值感低落,甚至影響到情緒與生活品質,那就真的要認真想一想了:你是不是已經把太多能量浪費在一段不健康的關係上?

舉例來說👀

有些人會覺得「我離開他他會很可憐」或「他只有我這個朋友了」,但這其實是自戀型人格最常無意識製造的依附感。你不是他的情緒庇護所,也不應該為了滿足對方的控制需求,犧牲自己的自由與快樂。


離開不是一種背叛,而是一種覺醒。你可以先慢慢減少互動頻率,或是設下界線、尋求專業意見,甚至直接溝通:「我需要一些空間重新整理自己。」不要覺得你對不起對方,因為你只是終於開始對得起自己。

結語:同理他,但不要失去自己

自戀型人格聽起來很難搞沒錯,但他們其實也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對抗不安,只是這個方式有時真的會讓人喘不過氣。

你不需要當救世主,也不需要一直忍耐。學會觀察、設限、放手,才是真正照顧自己的開始。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要記得理解是一種選擇,但保護自己,永遠是你最重要的責任。

歡迎分享給更多人!
  • 已複製網址!
  • 已複製網址!

作者

我是漫漫,分享慾爆炸的普通女子。想要將自己喜歡的、好奇的、發現的各式各樣情報分享給大家!

歡迎留下你的想法!

To comment

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