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父母相處為什麼痛苦?跟家人相處很累:告訴你原因和解決方法

有時候明明是下班、放學後最該放鬆的時候,但一想到要回家面對爸媽,心情就先扣個 50 分。更誇張的是,有些人寧願加班、在外流浪,也不想在家多待一分鐘。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如果有,別擔心,你不是壞小孩、不是不孝,只是你,真的累了。

今天就讓我們從客觀的角度,來看看為什麼「跟家人相處」這件事,會比社交還要燒腦又內傷。同時也會告訴你該如何解決和家人相處的問題。

想收到最新資訊,快追蹤漫漫日和吧!

目次

跟父母相處為什麼痛苦?有可能是這些原因

有時候,跟爸媽相處不是不想好好說話,是真的太累。講話像在打仗、沉默像在冷戰,明明住在一起,卻覺得比路人還陌生。如果你也常常覺得:「我到底做錯了什麼?」那或許,問題不在你,而是在這些你從小被教會的「關係習慣」。

如果你也覺得跟父母相處感到痛苦,就一起來看看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吧。

原生家庭的「腳本」:原來自己在「演」

你有沒有一種感覺,回到家,就像突然變成另一個人?

明明在外面能聊天能開玩笑,一回到家卻只敢點頭微笑、講話要斟酌、氣氛一變緊張就不自覺縮起來——這不是你裝乖,而是你在演一齣「從小就被寫好的劇本」。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常常會根據童年經驗和家庭互動,無意識地內化一套「關係劇本」,也就是我們預期「在關係裡該怎麼演、該怎麼反應」。這套腳本可能來自爸媽怎麼對我們、我們怎麼看待自己在家裡的位置,甚至連「家人應該要怎樣對我」這種預設,都可能不是你真心想要的,而是從小「被寫進來」的。

這些「正常」行為,就是從小被訓練出的腳本
  • 你總是要壓抑情緒,因為「哭會被說脆弱、不懂事」
    小時候跌倒沒人安慰,只被說「不痛不痛,男孩子怎麼可以哭!」久了你真的學會了不哭,但也學會了把情緒塞進去,連長大都不敢跟別人說自己不開心。
  • 你不太敢表達意見,因為「講太多就是頂嘴、沒大沒小」
    你可能只是想解釋,但爸媽一句「你是要吵是不是」就把你噤聲。結果長大後,你在職場上也變得不太敢爭取、不太敢說不。
  • 你太懂事了,懂事到失去自己
    很多人從小就被貼上「乖小孩」標籤,知道爸媽很辛苦,就什麼都自己扛,選科系選工作都不想讓他們失望。你以為你在做選擇,但其實是那個「不要造成麻煩」的腳本在操控你。

這些「腳本」寫久了,會讓你在家中感到壓抑,因為你根本無法做自己。

這些腳本,是怎麼運作的?

心理學認為,我們在童年時會根據與照顧者的互動,建立起一套「依附風格」和「認知圖式」,也就是我們如何理解自己、他人,以及關係的潛規則。為了被愛、為了不被責罵,小時候的我們會學著調整自己、壓抑情緒、或是努力表現。久了之後,這些生存策略就變成了潛意識裡的「自動導航系統」,長大後仍默默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舉例來說
  • 你發現爸媽只在你成績好才會開心,你就學會了「表現優秀=被愛」
  • 你表達情緒會被忽視或罵哭,你就學會了「壓抑情緒=安全」

長大之後,雖然你已經離開原生家庭,但這些腳本還在你體內默默跑程式,讓你不自覺重複那些讓自己痛苦的互動方式。

你明明已經長大,卻還活在童年的劇本裡

這就是為什麼你會覺得和家人相處很累,因為你還在演那個「不能出錯、不能情緒化、不能拒絕」的角色。而每次相處,都是一場默劇排練,情緒憋住、話卡住,連喘氣都要小心。

最可怕的是——你不覺得這樣有問題,因為你以為這就是愛的方式。

但事實是,愛不應該讓人那麼不自由。

家人間的「界線感」太模糊

有些人的家庭關係,不像電視劇那種「一家人總是開開心心」,而是每天像走在地雷區,動不動就「爆炸」。而最常見的原因,其實不是誰比較有問題,而是「界線感超模糊」,導致你根本沒有喘息的空間。

你們家也是這樣嗎?
  • 媽媽沒敲門就直接進來
    你在房間滑手機滑到一半,門突然被推開,媽媽大喊:「你怎麼不在讀書?」你問她為什麼不敲門,她只回一句:「我是你媽耶,有什麼好敲?」
  • 爸爸幫你人生規劃,從科系到婚姻
    明明你對設計超有熱情,他卻堅持你要考公職,因為「穩定最重要」,然後補一句:「你之後就會感謝我。」
  • 你講心情,他們回道理
    你說今天在公司被主管電得很慘,他們卻說:「那你就多學一點啊,工作哪有不委屈的?」然後還補一句:「這就是社會。」

為什麼會這樣?心理學幫你解釋

這種情況,心理學裡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 糾結enmeshment)」,意思是界線不清、情感過度黏著,個體與家庭之間沒有適當的分界,彼此的情緒和需求常常混在一起。這種狀況在亞洲家庭中特別常見因為我們從小被教育「一家人就是要無話不談、什麼都一起承擔」,卻忽略了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

舉例來說
  • 他們會幫你做決定,因為他們認為「我知道你要什麼」
  • 他們把你的成功當作自己的面子,失敗則是「你讓我很丟臉」
  • 你的隱私變成全家的話題,因為「我們是家人,不能有祕密」

說白話點就是——你沒有被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你只是他們人生劇本裡的角色。

根本不在同個頻道上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你只是想跟爸媽抱怨一下生活的鳥事,結果講沒兩句氣氛突然變成「全武行」?

這個對話你覺得很熟悉嗎?

你:「好累,最近工作壓力好大。」
父母:「整天只會抱怨,你就是沒抗壓性。」

你瞬間從「想被理解」變成「被批評者」,本來只是想找人聽你說說話,結果變成辯論比賽的現場

這在心理學上怎麼說?

心理學上認為,當彼此的溝通模式不一致,就很容易產生誤解和挫敗。你想表達的是情緒,但對方卻只聽得懂「邏輯」和「解決方法」。

這種現象在亞洲家庭特別明顯,因為我們的長輩從小被訓練要「務實」、「理性」、「吃苦當吃補」,他們沒有學過怎麼處理情緒,更不覺得「陪你難過」有什麼意義

所以你說你壓力大,他們就開始想:「好,那壓力來源是什麼?解法是什麼?我幫你想。」但你真正要的,其實只是:「我懂你真的很辛苦,辛苦了。」

或許你們只是「思考系統」不同

  • 你講的是感受:「我最近真的很累,覺得自己快不行了。」
    → 他們聽成:「你在說我沒把你教好,你在抱怨。」
  • 你想要的是支持:「你可以不要一直說我不夠努力嗎?我真的已經盡力了。」
    → 他們以為你在頂嘴,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孩子要聽話,不要挑戰權威。」

這就像你用 Wi-Fi,他們用藍芽;你講 podcast,他們在找第四台。頻道不同,怎麼會有共鳴?

你以為你在溝通,他們以為你在否定他們的愛。你說「我真的受夠了」,他們聽成「你嫌棄我」。你只是想說「我很累」,他們回你「你才幾歲累什麼」。這種對話根本不叫溝通,這叫「互相誤解再堆疊情緒炸彈」

或許是你開始看見問題

常常會聽到朋友說:「是不是我變得太敏感了?以前都沒這麼覺得啊。」這種感覺好像在說自己變得不太「耐操」,有點脆弱、很容易受到傷害。

但其實,這不是你變脆弱了,而是你成長了。你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開始有勇氣去面對那些以前可能一直無法說出口的壓力和困惑。這其實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也不是壞事!當你開始看見這些問題,才有機會解決它們,也才會讓你慢慢變得更加了解自己。

為什麼以前的我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
  • 父母總是「為你好」給你很多期待。
  • 朋友常說「沒事啦,你想太多」但你卻一直覺得心裡有個疙瘩。
  • 社會、家庭、學校的種種規範,一直在告訴你要怎麼活。

而隨著年紀增長,當你開始意識到這些壓力的來源,並且敢於面對它們,那就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

跟家人相處很累?教你如何解決

跟家人相處很難,但也不代表你只能一直苦撐。有時候,不是你太敏感,而是你從來沒被教過怎麼保護自己。這裡不是要你當聖人,而是教你幾個能讓自己好過一點的方法,慢慢練習,關係才有可能真的鬆一點、暖一點。

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吧。

不要硬聊,先觀察他們的「頻道」

很多時候不是你不會溝通,是你講的語言跟他們根本不同台。你想談情緒,他們只聽得懂邏輯;你在表達感受,他們在找解決方法。

所以在開口之前,先觀察一下他們現在的「溝通模式」。如果他們正進入「理性修復模式」,那你就別急著丟情緒過去,可以先說:「我現在不太需要建議,我只是想說說心情,可以嗎?」這樣對方比較知道你要什麼,對話也比較不會卡住。

具體該怎麼做?

在講之前,先判斷一下他們的「狀態」和「頻道」,會幫助你省下很多精神耗損。

舉例來說
  • 他們現在是不是忙到不行?(如果是,就不是講心事的好時機)
  • 他們是不是正處於「務實開導模式」?(你一講負面話題他們就會想解決)

如果你發現他們現在是處於「理性頻道」,那就可以試著預告一下你的需求,舉例來說:

  • 「我等一下想講點心事,但我不是想找建議,只是想被聽懂,OK嗎?」
  • 「你可以先不要分析,先聽我說完就好嗎?」

這種講法不會太硬,也不會讓人覺得你在頂嘴,溫柔但有界線。有時候不是你不能講,而是時機點跟方式要抓對。就像你也不會在對方忙著找停車位的時候突然說:「爸,其實我活得很累。」對吧?選對時機、講對頻道、清楚說明你想要什麼樣的「回應」,溝通會順非常多,也比較不容易講一講就變成吵架現場。

學會「軟性設界線」

先說重點:設界線 ≠ 跟爸媽吵架 ≠ 當壞小孩。很多人聽到「設界線」第一反應會是:「啊這樣不就會傷感情?」但其實,真正會傷感情的,不是設界線,而是一直壓抑到爆炸然後一次炸光

想像一下,如果你都不說「你哪裡不舒服」,對方也永遠不會知道自己踩線了;然後你終於受不了,一次全部炸出來,對方反而會覺得:「你幹嘛突然這麼激動?」這時候不但問題沒解決,還可能多了更多誤會。

「軟性設界線」到底是什麼?

不吵、不翻桌、不否定對方的好意,但你也清楚讓他們知道:「這一塊是我的範圍,我希望這樣處理。」

軟性設定自己的界限,就是一種溫柔但有底線、有分寸的自我保護

你可以這樣告訴家人
  • 「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但我想自己試試看,出錯也沒關係,就讓我自己處理一次看看好嗎?」
  • 「我現在需要一點時間想清楚,我會再跟你說,不是要不理你喔,我只是想整理一下自己的感覺。」
  • 「謝謝你的關心,但我希望這件事先由我來決定,如果真的需要幫忙我會跟你說。」

這些說法聽起來很柔和,不會讓人覺得你在頂嘴,但你已經默默畫出了一條「這裡是我的情緒空間」的線。

要注意的是,設界線的重點不是「吵贏」,而是「守住自己」!有時候對方可能一開始會不習慣,甚至會有點反彈。這很正常,因為你「以前都沒有這樣」,他們會下意識覺得你是不是變了、是不是不聽話了。但你要記得:你不是變壞了,是你開始活出自己的樣子了。

界線不是用來推開別人,而是讓彼此可以更舒服地靠近。把自己的情緒空間顧好,關係反而更容易有安全感。

練習從一件小事開始

你不需要一次就做很硬的界線,比如「我要搬出去」或「以後你不要再管我了」這種大動作。

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小選擇開始練習,例如:

  • 吃飯時間不想聊工作的事
  • 想自己決定穿什麼、交往對象
  • 想自己安排假日行程,不被管控行蹤

每一次你溫柔地、堅定地守住一個小小的空間,都是在幫自己慢慢長出「我有權利當我自己」的感覺。這不自私,這是健康。

把「人生劇本」寫回自己手上

從小到大,我們在家庭裡,幾乎都默默扮演著某個「角色」:

  • 永遠要乖的那個——因為「不要讓爸媽擔心」
  • 永遠要讓的那個——因為「你是哥哥,應該懂事一點」
  • 永遠在幫大家擦屁股的那個——因為「你最成熟,家裡靠你」

久了,我們可能真的會以為,這就是我們的個性,這就是我們應該當的人。但其實那不一定是「真正的你」,而是你在原生家庭劇本裡,被分配到的一個「固定角色」而已。你不是長這樣,而是你被寫成這樣。

原生家庭的「劇本」,其實可以改寫

想像你是一齣家庭劇的演員,從小就照著爸媽寫好的劇本演戲:

  • 你不能拒絕,因為「你應該要孝順」
  • 你不能發脾氣,因為「家裡已經夠亂了,不要再添亂」
  • 你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那不是現實,不務實」

你從來沒得選,你只能演下去。但長大之後,你會慢慢開始懷疑:「我真的想演這齣戲嗎?」這時候就是一個轉折點——你開始想拿回導演筆,自己寫劇情。

你可以怎麼改寫自己的劇本?
  • 當你不想當調解者的時候,允許自己沉默,不一定要出來圓場
  • 當你覺得太累,允許自己說「我不想做了」,不用硬撐當那個最懂事的人
  • 當你有不同的選擇,允許自己先考慮「我想要什麼」,而不是「家人要我做什麼」

這些聽起來好像是小事,但每一次都是你從舊劇本裡抽身出來,開始寫自己的新劇本。

你沒欠任何人一個「角色扮演」

我們在亞洲文化裡常常會有一種深植人心的壓力:「我不能辜負爸媽對我的期望。」但請你記得,家庭給你的不是命運,只是起點。你可以感謝原生家庭給你的人生起跑點,但你有權利決定接下來怎麼走。你可以選擇不要再演那個總是犧牲的角色、不要再當永遠要讓步的人,你可以當主角、當導演、當編劇。

相關書籍推薦
圖片來源:蝦皮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2【人生腳本】:
你打算如何度過一生?徹底改變命運的人際溝通心理學

內容簡介

◆童年時期就注定了自己未來人生的道路◆
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寫下自己的人生計畫──「努力工作直到死去」、「當個乖乖牌」、「什麼事都做不好,總是笨手笨腳」……父母的教導、教誨,甚至辱罵,不斷影響我們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無論多麼後悔,我們依舊被隱藏在深處的自我驅使、不斷重複同樣的行為模式。而最終,我們成為了充滿悲劇性的「青蛙」,而不是有著幸福人生的「王子」或「公主」。

◆擺脫「輸家腳本」,找回人生控制權◆
溝通分析、腳本分析心理學大師艾瑞克‧伯恩帶領我們看見自己的人生腳本──看見父母養育的影響、看見歷代親屬的腳本關聯、看見內心深處不斷誘惑我們做出錯誤決定的聲音……唯有學會與「父母自我」和解,才能跳脫「悲劇性」的人生結局。

不用逼自己馬上「和好」

我們從小就被教「家人就是要互相包容」,好像只要吵架、冷戰,就一定要趕快修好、講開、回歸和平,不然就好像你不孝、不成熟、有問題。

但現實是,有時候你真的做不到。你可能心裡還在翻騰、覺得委屈、還沒消化完那些刺耳的話,這時候如果硬逼自己「好好講」、「要懂事」、「趕快和好」,你反而會更壓抑、更痛苦,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小氣。事實上在關係裡,不是「誰先低頭」就代表情商高,而是你願不願意先照顧好自己的內在狀態。

情緒就像潮水,要讓它慢慢退去

如果你現在真的很累、很煩、很痛,那是情緒在告訴你「我還沒準備好要談和解」。

  • 先冷靜一下:離開現場不是逃避,是為了讓自己安全
  • 找朋友講一講:說出來的感覺,會變得比較清楚,也比較沒那麼重
  • 寫下來也可以:不要小看筆記,它可以幫你釐清「我到底是因為什麼受傷」

這些行為不是在拖延,而是在幫你「建立內在的安全感」。

你的情緒,是你可以優先照顧的東西

很多人會怕:「我這樣是不是太自私?」但事實是,如果你在一段關係裡,永遠只顧著修好、討好、讓步,那你才是真正迷路的那個。

你可以對自己說:

  • 「現在我還沒準備好要談,也還不想見面,沒關係,我可以慢慢來。」
  • 「我不是不愛這段關係,我只是想先愛我自己一下。」

當你把自己的情緒安頓好,等你準備好了,再決定要不要回去談、怎麼談。但你不需要急著和好,更不需要為了「當個好人」而忽略自己。

如果真的太難,就請求支援

你可能曾有這種想法
  • 「是不是我修養不夠,才跟爸媽講沒幾句就吵起來?」
  • 「是不是我太玻璃心,別人家都還能出遊,我卻只想逃回房間鎖門?」

但事實是,有些家庭關係裡的痛,不是你能單靠「體諒」或「包容」就能解開的。尤其是那種反覆出現的情緒勒索、情感忽視、或者你永遠講一句話都要小心翼翼的關係——那些不是你做錯了什麼,而是你已經卡在一個你一個人很難解的模式裡。

找資源,不代表你沒用,而是有勇氣

你可以想像:你正在修一台很複雜的機器(這段家庭關係),你發現哪裡卡住、哪裡漏油、怎麼調都不順,那你會怎麼做?最聰明的選擇不是硬扛,而是找更專業的工具跟人來幫忙

這些都能夠幫助你
  • 心理諮商/家庭治療:有專業的人幫你拆解情緒結構,看見你沒看到的盲點
  • IG、YouTube等媒體相關分享:像是你在練習打怪的時候,旁邊有隊友在分享經驗和攻略
  • 線上匿名平台/諮詢管道:不想面對面也沒關係,先把心裡話說出來是一種釋放
  • 閱讀療癒書單/心理學內容創作者:你不是孤單一個人在努力,很多人也走過一樣的困境

這些資源不是逃避的出口,而是你正在為自己找「支持系統」——你不是不孝、不是太敏感,而是在做一個從沒人教過的超困難任務:和家人好好相處,但同時也不委屈自己。

很多人會以為「找心理師是不是代表我有病?」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心理師不是修壞掉的人,是陪你一起整理內在房間的人。有時候只是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或是被一句話點醒,你就能脫困。所以如果你真的很累、很卡、怎麼講都沒有用——那不是你太脆弱,是你真的已經盡力了。你可以選擇找人幫忙,這不是示弱,而是你很誠實地承認:「我需要一點力氣,才能繼續往前走。」

你願意為自己多做這一步,就是在練習愛自己,而這件事,沒有比這更成熟、更勇敢了。

結語

有些人一輩子都沒發現自己被困在原生家庭的劇本裡,但你已經開始察覺,甚至試著走出來,這就很不容易了。

慢慢來,不用急著跟家人「變親密」;你可以先練習怎麼在關係裡,保護自己、照顧自己。因為你值得過一段不用演戲、也能呼吸的家人關係。真的太難時,也別忘了:你可以求救,你不孤單。

歡迎分享給更多人!
  • 已複製網址!
  • 已複製網址!

作者

我是漫漫,分享慾爆炸的普通女子。想要將自己喜歡的、好奇的、發現的各式各樣情報分享給大家!

歡迎留下你的想法!

To comment

目次